365beat-beat365官方网站手机版-365账号无法登陆

美国历史

早期殖民的尝试 编辑 主条目:美洲殖民 在欧洲历史记录中,对美洲的最早提及可追溯至约1075年,来自中世纪编年史家不来梅的亚当(Adam of Brem

美国历史

早期殖民的尝试

编辑

主条目:美洲殖民

在欧洲历史记录中,对美洲的最早提及可追溯至约1075年,来自中世纪编年史家不来梅的亚当(Adam of Bremen)的著述,其中提到一个被称为“文兰”(Vinland)的地方。这一名称也出现在北欧的冰岛语文献《文兰萨迦(英语:Vinland sagas)》(Vinland sagas)中,描述了维京人航行至遥远西方大陆的传说[20]。考古学家已在今日加拿大地区发现诺斯人曾经定居的有力证据,虽然他们是否进入新英格兰地区仍有学术争议[21],但这些早期足迹显示欧洲人在哥伦布之前就可能与美洲接触过。

真正彻底改变大西洋两岸命运的,是15世纪末以后展开的哥伦布大交换,这场交流将人、动植物与病菌带入全新的世界,改变了旧大陆与新大陆的命运。对欧洲而言,来自美洲的营养作物如马铃薯、玉米与番茄,促进了人口的快速成长;而对美洲原住民而言,却是致命灾难的开始。当欧洲人抵达北美大陆时,原住民族的反应从热情接待到激烈抵抗不等。虽然战争与冲突时有发生,但更严重的是欧洲带来的瘟疫,天花与麻疹等欧亚传染病在原住民社会肆虐,由于缺乏免疫力,许多部落在欧洲人定居前就已因瘟疫而瓦解,整个社会结构被彻底改变[22][23]。

自16世纪初起,多个欧洲国家试图在今日美国领土上建立殖民地,但多数早期尝试以失败告终。殖民者往往面临极高的死亡率,原因包括当地疾病、水源污染、粮食短缺、补给不足、与原住民的冲突、以及敌对欧洲势力的攻击等。这些艰困条件考验著殖民者的生存意志,也使得早期定居活动进展缓慢。尽管挑战重重,欧洲人持续将马匹、牛、猪等牲畜引入美洲,这些动物在当地迅速繁衍,对生态与农业造成长远影响。同时,他们也将玉米、番茄、烟草、火鸡、豆类与南瓜等美洲作物带回欧洲,进一步丰富了欧洲人的饮食与经济资源[5]。

最早获得巨大利益的是西班牙。哥伦布航行之后不久,西班牙征服了阿兹特克帝国与印加帝国,夺取大量黄金与白银,进一步壮大西班牙王室的财政与军事力量,成为欧洲的霸主。然而,这样的优势并未持久。到了17世纪末,法国、荷兰与英格兰等势力纷纷投入对新大陆的探索与殖民竞赛,希望能复制西班牙的成功。于是,欧洲列强相继在大西洋西岸建立据点,展开了扩张与竞争的世纪。

西班牙殖民地:西属美洲

编辑

参见: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和新西班牙总督辖区

西班牙帝国在征服阿兹特克帝国、加勒比海及南美地区后,扩展其在新大陆的势力版图,将殖民目光逐渐转向北方,包括今日美国境内的广大土地。透过各种远征与探索,西班牙希望在此地建立宗教与经济上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扩大其帝国势力。然而,殖民过程充满挑战,许多早期的尝试皆以失败收场。

1492年,哥伦布开启了欧洲人在美洲的存在,其后西班牙于加勒比海建立据点,逐步将影响力扩展至包括今日波多黎各和美属维尔京群岛的地区。1513年,胡安·庞塞·德莱昂(Juan Ponce de León)抵达今日佛罗里达,并将该地命名为“La Florida”[24]。西班牙人在美国东南部的初期殖民多为短暂且不成功的尝试,包括1526年在今日南卡罗来纳建立的圣米格尔-德瓜尔达佩(英语:San Miguel de Gualdape)(San Miguel de Gualdape)、1528至1536年间潘菲洛·德·纳尔瓦埃斯(Pánfilo de Narváez)在佛罗里达西岸的探险、1559至1561年于西属佛罗里达的彭萨科拉(Pensacola)殖民、1567至1568年在北卡罗来纳的圣胡安堡(英语:Fort San Juan (Joara))(Fort San Juan),以及1570至1571年在弗吉尼亚的阿哈坎传教站(英语:Ajacán Mission)(Ajacán Mission)。这些据点大多因补给不足、疾病横行、与当地原住民冲突激烈或敌对势力攻击而告终。

同时,西班牙探险队很快就到达了阿巴拉契亚山脉、密西西比河、大峡谷[25]和大平原[26]。1539年,埃尔南多·德索托(Hernando de Soto)深入探索美国东南地区[26];隔年,弗朗西斯科·科罗纳多(Francisco Coronado)则自亚利桑那出发,远至堪萨斯中部,寻找传说中的黄金之地[26]。科罗纳多队伍遗留的马匹散播至整个大平原,使得当地原住民族在数代内迅速掌握骑术,改变了平原印地安人的生活方式[5]。

尽管西班牙征服者希望在佛罗里达找到如墨西哥般的黄金宝藏,但现实与想像相去甚远。西班牙人未能在此地找到大规模财富,却频繁与原住民冲突,并与其他欧洲势力竞争。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与佛罗里达原住民爆发多次战斗。1560年代,西班牙驱逐了定居在今日杰克逊维尔附近的法国新教徒胡格诺派。1586年,英国私掠船长弗朗西斯·德雷克(Francis Drake)烧毁了圣奥古斯丁的西班牙人定居地。至17世纪初,西班牙在佛罗里达的势力范围仍主要集中于圣约翰河入海口至圣奥古斯丁一带,总面积仅约一千平方哩。西班牙王室试图在此复制先前于墨西哥与安第斯山脉地区使用的统治手段,包括设立传教站与推行监护征赋制(encomienda),即授予殖民者使用原住民劳动力的权利。传教士获准进入提穆库亚(英语:Timucua)(Timucua)与瓜勒(英语:Guale)(Guale)原住民村落,推动天主教信仰的传播与社会控制。

尽管佛罗里达的统治未臻稳固,西班牙在该地仍然发展了农牧经济与传教系统。1630年代,传教站扩展至佛罗里达狭地的阿巴拉契亚(Apalachee)地区。当时的阿巴拉契亚部落是佛罗里达最强大的原住民族之一,其领地从今日佛罗里达与格鲁吉亚边界延伸至墨西哥湾沿岸。当地农民耕种玉米与其他作物,透过皇家之路(英语:El Camino Real (Florida))(El Camino Real)与圣奥古斯丁连结,发展出区域贸易网络。西班牙殖民者也在圣约翰河以东放牧牛群,农场最远达阿巴拉契亚地区。

在西部地区,1598年胡安·德·奥尼亚特(英语:Juan de Oñate)(Juan de Oñate)率领约四百名士兵、殖民者与传教士自墨西哥北上,进入今日新墨西哥地区,开启了美国西南部的殖民历史。这段历史以暴力与镇压开场。当奥尼亚特攻陷阿科马普韦布洛(英语:Acoma Pueblo)(Acoma Pueblo)—被称为“空中之城”的普韦布洛人城镇时,屠杀约一半居民,包括妇女与儿童。对十五岁以上的男性,他命令砍去一只脚;妇女与儿童则被奴役。经过血腥屠杀,西班牙于1610年在圣菲(Santa Fe)建立了西南地区首个永久性定居点。然由于与墨西哥城距离遥远,且自然环境干燥贫瘠,西班牙人迁居至西南部的意愿不高。到1680年,当地的欧洲人口仅约三千人。殖民者与当地普韦布洛人进行贸易,也剥削其劳动力。当地普韦布洛人口自1600年的六万人骤减至1680年的约一万七千人,主因仍为疫病、战争与压迫性殖民制度。

面对军事远征收效有限,西班牙逐步调整殖民策略,以传教系统作为北美扩张的核心。信仰始终是西班牙殖民正当性的基础,宗教征服与领土扩张从未分离。方济会修士为主的传教士成为西班牙在新大陆的先锋。他们在传播天主教信仰的名义下进入各部落,建立教堂、学校与农场,并与当地社会建立紧密联系。至17世纪初,西班牙传教士已在格兰德河流域与加利福尼亚地区建立数十座传教站,从而巩固了西班牙在北美西部的影响力。透过传教、农牧开发与与原住民的互动,这些传教站不仅为西班牙帝国提供宗教扩展的基地,也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起点,许多今日美国西南的主要城市如圣安东尼奥、阿尔伯克基、图森、洛杉矶与旧金山皆起源于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定居点[27]。

法国殖民地:新法兰西

编辑

参见:法国美洲殖民地和新法兰西

16世纪以来,欧洲列强相继踏足美洲大陆,展开殖民活动。西班牙早期成功掠夺中南美洲的资源,引起法国等其他强权的关注。法国虽受宗教改革及内部战争困扰,仍积极投入对新世界的探索与经营。新法兰西的形成与发展,成为美洲殖民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篇章。

法国对新世界的兴趣始于十六世纪初,当时法国王室资助探险行动,寻找通往亚洲的西北航道。1524年,意大利探险家乔瓦尼·达韦拉扎诺(Giovanni da Verrazzano)受法国王室指派,探索北美东岸,曾抵达今日北卡罗来纳、纽约港与纳拉甘西特湾。他是第一位进入这些水域的欧洲人,为后续法国的殖民奠定基础。1540年代,法国胡格诺派在今日佛罗里达的杰克逊维尔附近建立卡罗琳堡(英语:Fort Caroline)(Fort Caroline),成为法国最早的北美殖民据点之一。然而,1565年西班牙派遣佩德罗·梅内德斯·德·阿维莱斯(英语:Pedro Menéndez de Avilés)(Pedro Menéndez)率军摧毁该地,并建立了圣奥古斯丁,成为日后美国境内最早的持久欧洲殖民地。

尽管初期尝试未果,法国并未放弃对美洲的拓展。1603年,贸易公司在阿卡迪亚(今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建立皇家港(英语:Port-Royal (Acadia))(Port Royal),开展与当地原住民的毛皮贸易(英语:North American fur trade)。1608年,由萨缪尔·德·尚普兰(Samuel de Champlain)领导创立的魁北克市,成为新法兰西的核心据点,也象征法国在北美正式展开殖民事业。新法兰西的殖民策略有别于西班牙与英国。法国人重视与原住民的合作关系,尤其在毛皮贸易方面,法国商人深知倘若压迫或取代原住民,将可能失去获利的来源。因此,他们多半采取合作与互惠的方式经营,建立了相对和平的互动模式。法国殖民者数量远少于西班牙与英国,定居意愿亦较低,多以贸易为主。

法国与原住民的密切关系亦反映在宗教活动与家庭生活上。耶稣会传教士不同于西班牙的方济会传教士,他们不强制聚集原住民于教区内,而是选择与部落共同生活,学习语言,传递信仰。许多法国毛皮商人与原住民妇女通婚,形成了混血后裔,法语中称之为“梅蒂人”(Métis)。这些家庭成为新法兰西社会的重要一环,亦促进双方文化的融合。法国人与居住在安大略湖沿岸的休伦族的关系尤为密切。休伦人参与天主教转化并积极投入毛皮贸易,然而,这段关系也使他们成为欧洲冲突的牺牲者。欧洲传染病对休伦社会造成毁灭性打击,而法荷之间的贸易与地缘冲突亦牵连休伦人,最终使其人口急遽下降。17世纪中叶,强大的易洛魁联盟自东部压迫其他阿尔冈昆语族部落,迫使后者向法国领地靠拢。这段互动演化出一种历史学者所称的“中间地带”(middle ground),即欧洲人与原住民之间的交流、协商与适应空间。法国商人学习原住民的礼赠与调解文化,原住民则接触欧洲市场与法律。这种文化混合的现象在大湖地区持续存在,直到英国殖民势力与美国拓荒者大量涌入,逐步瓦解当地平衡。

在地理分布上,多数法国殖民者集中于魁北克与阿卡迪亚,但透过贸易路线,其影响力扩展至密西西比河与伊利诺伊河流域。沿着这些河道,法国人在小村落中建立农业社区,向墨西哥湾沿岸输送谷物等资源。路易斯安那地区也逐渐形成以种植园经济为主的定居模式,并建立了新奥尔良、莫比尔与比洛克西等城市。

法国的殖民政策同时受到国内宗教政策影响。1685年,法国路易十四发布枫丹白露敕令正式禁止新教信仰,导致许多胡格诺派欲逃往海外寻求自由。然而,新法兰西仅允许天主教徒入境,使得这些新教徒无法进入殖民地。尽管如此,仍有少数非法移民设法前往新世界,成为法国殖民历史的一部分。

法国殖民并未以大量移民或强制征服为主轴,其发展模式在北美与英西殖民体系迥异。法国在北美建立的殖民网络,更像是一个依赖毛皮贸易与原住民联盟所维系的商业与宗教据点。这样的策略虽有其优势,却也难以在日益竞争的殖民体系中维持长久的主导地位。

荷兰殖民地:新尼德兰

编辑

参见:新尼德兰

在17世纪初期,荷兰作为一个小型但富裕的海洋国家,于全球殖民竞赛中取得了相当的成就。1581年,荷兰正式脱离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兴国家。1609年,荷兰为寻找通往亚洲的西北航道,雇用英国人亨利·哈德逊进行探险,虽未达成原始目标,但却发现了今日以他命名的哈德逊河流域,并以此声索今日纽约地区的领土,建立了新尼德兰殖民地。1621年,荷兰正式授权成立荷兰西印度公司,在非洲、加勒比海及北美展开殖民事业。曼哈顿岛成为支援其加勒比海殖民地和打击西班牙贸易的据点。

当时的欧洲正经历宗教改革所引发的动荡,英国与法国因内部的宗教冲突无力对抗西班牙,使得西班牙能够在新世界掠夺巨额财富。然而,西班牙对美洲原住民的暴行被揭露后在欧洲激起广泛关注,被称为“黑色传说(英语:Black legend)”的描述揭示了西班牙对美洲原住民的残酷压迫,包括强迫劳动与大规模屠杀。荷兰与其他欧洲强权遂以人道与宗教的名义,合理化对新世界的殖民行动。

新尼德兰殖民地的成立,主要为开发北美的毛皮贸易。然而,早期发展面临多重挑战,包括管理不善与与原住民的冲突。1626年,荷兰人彼得·米纽伊特(英语:Peter Minuit)(Peter Minuit)自当地的蒙西族人手中“购买”了曼哈顿岛,建立新阿姆斯特丹,成为新尼德兰的首府。该地随后迅速发展为重要的贸易中心。荷兰虽信奉加尔文主义,在北美建立改革宗教会,但对其他宗教与文化保持宽容态度,并与北方的易洛魁联盟建立稳定贸易关系[28]。

荷兰人深知“黑色传说”对西班牙形象的打击,力图避免重蹈覆辙,并根据法学家胡果·格劳秀斯的理念,承认原住民拥有与欧洲人相等的自然权利。殖民地官员坚持购地原则,试图用和平手段拓展领土。不过,这些交易常因双方对土地所有权理解不同而产生误会,可能是荷兰人支付给错误的部族,或是原住民并未意识到交易意味着永久割让土地。与法国殖民者相似,荷兰人追求贸易利益而非征服。他们将与原住民的贸易视为殖民地的核心经济活动,携带名为“贝壳串珠”(wampum)的贝珠沿着原住民的贸易路线交换海狸毛皮。这些贝珠由南新英格兰沿岸的阿冈昆族制成,在易洛魁族中具有仪式与外交用途,甚至成为交易中的货币,可购买土地与日用品。

除了贸易,荷兰人亦开始发展农场、村落与木材营地。为鼓励移民,公司实施大庄园主制度(英语:Patroon)(Patroon),授予富有地主大片土地,并由其资助佃农渡海工作。然而,这套制度未能有效吸引足够的移民。由于庄园主制度未能提供足够的劳工,殖民当局于1626年引进十一位非洲奴隶,协助建设新阿姆斯特丹,包括兴建防御工事(今华尔街一带),铺设道路及维持港口运作。为防止种族混居,荷兰亦引进女性奴隶,建立非洲裔家庭。1641年记录了第一场非洲裔婚姻,至1650年,殖民地已有至少五百名非洲奴隶;1660年时,新阿姆斯特丹成为北美最大的城市奴隶人口集中地。

新尼德兰的存在对英国北美殖民地的扩张构成障碍,导致多次冲突。1664年,英军进攻新阿姆斯特丹,荷兰未能有效防守,殖民地遂落入英国手中,被更名为纽约(New York),其首府亦改称纽约市。1667年,英荷双方签署《布雷达条约》,此举标志着荷兰在北美殖民地的结束,也代表英国在该地区势力的进一步扩张。

瑞典殖民地:新瑞典

编辑

参见:新瑞典

17世纪的瑞典帝国,在三十年战争中扮演着主要的军事与政治角色,国力正处于其历史上的鼎盛时期。随着其他欧洲强权从海外殖民地中获得丰厚财富,瑞典也渴望扩展其在新世界的影响力。在这种背景下,由瑞典、荷兰及德国共同出资的新瑞典公司(New Sweden Company)于1637年成立,目的是在北美从事毛皮与烟草贸易。首航由彼得·米纽伊特(英语:Peter Minuit)(Peter Minuit)指挥,他曾于1626年至1631年担任荷兰新尼德兰殖民地的总督。1637年底,他率领两艘帆船自瑞典启航,横渡大西洋。1638年3月,船队抵达今日特拉华州的特拉华湾,并在当地建立了克里斯蒂娜堡(英语:Fort Christina)(Fort Christina),以当时年仅十二岁的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命名,这座堡垒瑞典殖民者在北美洲的第一个落脚点,也是欧洲人在特拉华河流域建立的第一个永久性殖民据点[29][30]。

在随后的十七年间,共有十二次瑞典远征自本土出发,最终共有约六百名瑞典人与芬兰人搭乘十一艘船抵达新瑞典。他们在特拉华河两岸建立了农场与小型聚落,殖民范围逐渐扩展至今日的特拉华州、新泽西州、宾夕法尼亚州与马里兰州等地。在1643年至1653年间,瑞典殖民地的发展在总督约翰·比约恩松·普林茨(英语:Johan Björnsson Printz)(Johan Björnsson Printz)的领导下达到高峰,普林茨在任内推动殖民地向北发展,延伸至特拉华河上下游两岸,并兴建了新埃尔夫斯堡堡(英语:Fort Nya Elfsborg)(Fort Nya Elfsborg),位于今日新泽西州的塞勒姆附近,以封锁来自英国与荷兰的船只。他同时加强军备与商业设施,为新瑞典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瑞典与芬兰移民大致与邻近的荷兰殖民者及莱纳佩原住民和平共处。

然而,普林茨采取的专制治理方式引发不满。部分殖民者上书请求改革,却被视为叛乱,导致普林茨最终返回瑞典。1654年,约翰·瑞辛(英语:Johan Risingh)(Johan Risingh)接替普林茨,成为新瑞典的最后一任总督。瑞辛上任后不久,便试图驱逐位于特拉华河西岸的荷兰势力。他出兵攻占位于克里斯蒂娜堡下游、由荷兰人所建的卡西米尔堡(英语:Fort Casimir)(Fort Casimir),该堡位于今日特拉华州的纽卡斯尔,由于该堡当时缺乏火药,瑞典人未发一枪即成功夺下,并将其改名为三一堡(Fort Trinity)。此举激怒了荷兰新阿姆斯特丹的总督彼得·斯泰弗森特(Peter Stuyvesant)。翌年夏天,他率领七艘武装船舰与三百多名士兵,沿特拉华河反击。由于人数悬殊,瑞典人无力抵抗,于是先后交出三一堡与克里斯蒂娜堡。至此,瑞典对新瑞典的主权宣告终结]][29][30]。

殖民地落入荷兰人之手后,瑞典与芬兰人的影响依然存在。斯泰弗森特允许当地居民以“瑞典民族”自居,自行选择法庭、维持宗教信仰自由、组织民兵、保有土地所有权并继续与原住民贸易。这种半自治的体制一直持续到1681年,直到英国人威廉·佩恩获得宾夕法尼亚与下游三县(即今日特拉华州)的特许状,“瑞典民族”自治才真正结束。虽然新瑞典作为一个独立殖民地仅存在十七年,但其文化与人口影响在当地延续甚久,许多瑞典与芬兰移民及后代在新泽西、特拉华与宾夕法尼亚继续定居。

英国殖民地:英属美洲

编辑

《五月花号公约》

主条目:英国美洲殖民地和英属美洲

拓殖新世界之动机

编辑

在西班牙于新世界拓殖一百年后,英格兰终于准备踏上殖民北美的道路。西班牙透过征服和掠夺美洲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财富,使得英格兰对此垂涎不已。在经历宗教改革与政局动荡后,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登基,带领英格兰迈入所谓的“黄金时代”,这段时期的英格兰政府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伴随着对外贸易和航海探索的蓬勃发展,借由国家支持的生产与贸易制度,积极扩张海外市场,为殖民事业提供基础。

英国的殖民动力在国内多重因素交织下迅速升温。西班牙的强势地位引发激烈竞争,而国内贵族财富增加与社会动荡并存,也推动英国对外寻求新的出路。不过,殖民倡议者往往不单以经济理由为诉求,更披上宗教与道德的外衣。他们宣称海外殖民乃是实践上帝旨意的事业,能够向新世界的异教民族传播基督信仰,进而彰显上帝、英格兰与新教的荣耀。1584年,理查德·哈克卢伊特在《西方殖民论(英语:Discourse Concerning Western Planting)》(Discourse Concerning Western Planting)中详列英格兰殖民的宗教、道德与经济理由。他援引“黑色传说”来强调西班牙在新世界的残暴行径,并指称英格兰殖民将成为对抗天主教异端的利器,唯有英格兰介入,美洲方有可能免于西班牙的专制与邪恶。此外,他指出殖民事业将为英国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不仅可借由开采资源充实国库,亦能取得建构强大海军所需的原料。更重要的是,哈克卢特主张殖民地可作为收容英格兰境内无地流民与失业者的社会安全阀,让贫民得以在新世界重新谋生。

1588年,由于信奉天主教的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遭到处决,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动员无敌舰队,企图摧毁英国海军并推翻伊丽莎白女王。虽然英国舰队规模较小,却凭借机动灵活与战术优势,在与西班牙舰队周旋之际成功拖延其行动,使西班牙舰队被迫转往荷兰寻求补给,接着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重创无敌舰队,使西班牙的入侵计划彻底失败。这场灾难不仅削弱了西班牙在海上与欧洲的主导地位,还拯救了英格兰的新教政权,为英国海权的扩张铺平道路,对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至1600年,英国已整装待发,准备进一步进入北美大陆,展开属于自己的殖民时代。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殖民者先后在北美洲东岸(大西洋沿岸)建立十三个殖民地[31]。

詹姆斯敦与弗吉尼亚殖民地

编辑

然而,英国早期在新世界最成功的行动却非建设殖民地,而是国家支持下的私掠行动。伊丽莎白女王授权如约翰·霍金斯与弗朗西斯·德瑞克等人从事对西班牙的掠夺行为,他们袭击西班牙的船队与美洲城镇,这些行动为个人与王室皆带来可观利润。直到1604年,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与西班牙签署和平协议(英语:Treaty of London (1604)),结束了近二十年的英西战争。由于海上掠夺行为不再能带来稳定利润,英国转而将重心放在实质殖民上。1606年,詹姆斯一世批准成立弗吉尼亚公司,其名称即为纪念被尊为“童贞女王”的伊丽莎白一世,期望在新世界发现黄金、白银与其他贵重资源。

1607年,英国人于弗吉尼亚州的詹姆斯河畔建立詹姆斯敦,成为英国在北美第一个成功的永久殖民地。初期的殖民者过于沉迷于寻金梦,对于实际在异域生存缺乏准备与能力。在最初的一年内,由约翰·史密斯勉力支撑著该定居点的基本运作,但在他于1609年返回英格兰后,殖民地很快陷入无政府状态,生命与秩序岌岌可危。直到1616年,詹姆斯敦的情况依然不见起色。自开埠以来,已有约八成移民病死或饿死。整个殖民地几近毁灭,缺乏可赖以为生的产业,严重依赖当地原住民与英国的不定期补给。正当一切前景黯淡之时,烟草的出现扭转了局势。1616年,约翰·罗尔夫将来自特立尼达与圭亚那的烟草品种进行杂交,种植出第一批适应当地气候的烟草作物。次年,詹姆斯敦将第一批烟草运往英格兰。这种美洲原生作物在欧洲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从此掀起弗吉尼亚的烟草热潮,并逐渐向马里兰等地扩展。短短十年间,烟草便成为弗吉尼亚的经济命脉。

烟草的种植为英国殖民提供稳定收入,也吸引更多移民踏上北美,但同时带来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烟草的种植需大量人手,而英国本地移民远不足以支撑需求。为了鼓励定居与组织管理,弗吉尼亚公司于1619年设立“市民院”,该机构由白人地主组成,象征殖民地有限的代表制度,也标志着英国殖民地初期的自治架构。同年,一艘荷兰奴隶船将二十名非洲人贩卖至弗吉尼亚殖民地,南方奴隶制度由此诞生。随着对劳工的需求攀升,黑奴的进口与使用迅速扩张。然而,詹姆斯敦在发展同时也面对传染病与当地原住民族的威胁,其中1622年波瓦坦联盟对殖民地展开大规模袭击,使殖民者损失惨重。长年困境使得英王詹姆斯一世最终在1624年收回弗吉尼亚公司的特许状,将该地改为皇家直辖殖民地,正式纳入英国王室管理之下。

新英格兰殖民地

编辑

新英格兰殖民地(英语:New England Colonies)自1620年起陆续建立,其成立动机与弗吉尼亚等地的英国殖民地有明显差异。虽然来到新英格兰的移民亦期待经济上的收获,但宗教信仰在该地的政治、文化与殖民实践中扮演了核心角色。17世纪迁居新英格兰的英国人并非全为清教徒,但清教徒在新英格兰的政治与宗教领域具有压倒性的影响力。新英格兰最初的殖民行动源于清教徒对宗教迫害的逃避。在英国宗教改革(约1530年起)后的百年间,清教徒一直致力于“净化”英国国教会,反对其保留的天主教仪式与架构。1620年,一群分离派清教徒搭乘“五月花号”原计划前往弗吉尼亚,但途中遭遇风暴,被迫在今日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登陆。为建立基本的社会秩序,他们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自我约束于一套共同的规则之下,奠定了自治政府的基础。然而,首个冬天他们遭遇严寒与饥荒,约有半数人不幸丧生[32]。后来在当地万帕诺亚格原住民的协助下,殖民者学会了种植玉米等技术,逐渐在新大陆立足。

当查理一世于1625年即位后,清教徒在英国的处境恶化,被视为极端与不安分的宗教分子。于是,自1630年至1640年间,约两万名清教徒展开“大迁徙”,横渡大西洋前往新英格兰,期望在北美建立一个更纯正的宗教共同体,暂时离开英国以实现改革理想。普利茅斯殖民地建立十年后,马萨诸塞湾殖民地于1630年正式成立。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在初期获得了自治特许,并由创办人约翰·温斯洛普(John Winthrop)出任首任总督,建立起一套具高度自治性的政治体制。然而,这样的宗教与政治结构亦引发内部争议。清教徒社会中的异议者如罗杰·威廉斯(Roger Williams)批评温斯洛普对原住民的不公对待及宗教上的不宽容,最终于1636年离开马萨诸塞,创建了基于宗教自由原则的普罗维登斯殖民地,即后来的罗得岛。此外,康涅迪格河流域与今日新罕布什尔、缅因沿海地区也陆续出现英国殖民者定居的据点。

与南方的殖民地如弗吉尼亚形成对比,新英格兰的移民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迁移。这些移民多属英国社会的中产阶层,他们在新大陆所建立的社区往往模仿英国家乡的结构,形成由自耕农组成的小镇聚落。由于新英格兰的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且地势多山,不适合种植需大量劳力的大宗作物,种植园经济(英语:Plantation economy)与奴隶制度在当地无法普及。由于农业条件受限,当地转而开发水力资源,利用河流建设谷物磨坊与锯木厂,并依托众多天然港口发展对外贸易。工业中心周边逐渐形成紧密的村镇社区,而波士顿迅速崛起为北美最重要的港口之一,成为新英格兰的经济与文化核心。因此,新英格兰形成了一种基于混合经济的小型自给自足体系,包括小农经营、木材加工、捕鱼、造船及大西洋贸易。然而,新英格兰的殖民者与原住民族的冲突亦不断升级。1637年的佩科特战争(英语:Pequot War)与1675年爆发的菲利普国王战争,皆为该地区最严重的武装冲突。

中部殖民地

编辑

在17世纪中叶之前,英国对位于弗吉尼亚与新英格兰之间的广阔区域关注甚少。该地区相较前两者拥有显著的自然优势,中部殖民地(英语:Middle Colonies)的气候比切萨皮克湾地区和新英格兰更为温和,且拥有三条重要的可通航河流:萨斯奎汉纳河、特拉华河与哈德逊河。早期,瑞典人与荷兰人在这一地区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殖民地,分别为特拉华河畔的新瑞典与哈德逊河畔的新尼德兰。与荷兰在全球其他地区建立的大型殖民地相比,新尼德兰显得相对次要。然而,荷兰西印度公司为了保住该地区毛皮贸易的利益,于1625年在曼哈顿岛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虽然荷兰政府对定居于新尼德兰的居民实行宗教宽容政策,但殖民地人口始终稀少,这使其在1650年代至1660年代期间易于受到英国的攻击。1664年,新尼德兰正式被英国接管,并更名为“新约克”(即纽约),以纪念查理二世之弟、出资发动此次远征的约克公爵詹姆斯二世。尽管荷兰人在1667年短暂夺回该地,但最终仍无法保持统治。此后,由于阶级与族群冲突,纽约殖民者在1688至1689年的光荣革命期间对英国当局展开反抗。至十八世纪,拥有荷兰血统的居民依旧对英国文化同化表现出抗拒,甚至令纽约的英国圣公会信徒抱怨此地“更像一个被征服的外国省分”。

查理二世与约克公爵在获得新尼德兰后,希望加强英国对大西洋沿岸的掌控,表面上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税收,实际上则是借由设立专属殖民地,如新泽西、宾夕法尼亚与卡罗来纳群地,用以偿还英国国内的政治债务与财务承诺。1664年,约克公爵将哈德逊河与特拉华河之间的土地授予两位英国贵族,这些地区随后被划分为东泽西与西泽西两个殖民地。西泽西的地主之一为威廉·佩恩。佩恩于1681年创立了宾夕法尼亚殖民地,旨在为宗教异见者提供庇护所,包括贵格会、卫理公会与阿米什人[33]。殖民地首府费城在短短数年内迅速崛起,成为中部的商业重镇。除了贵格会徒聚居城市外,来自德意志的移民也大批迁入宾夕法尼亚的山地与伍德兰区,而苏格兰-爱尔兰人则向西方边境拓展。

中部殖民地拥有肥沃土壤,使其成为北美主要的小麦与其他谷物出口地区。此外,茂密的森林资源为木材与造船业提供丰富原料,这些产业在中部地区发展繁荣。宾夕法尼亚在纺织与铁器制造方面也取得成功,进一步丰富了中部殖民地的经济基础与多元结构。

南部殖民地

编辑

英属美洲的南部殖民地(英语:Southern Colonies)包括马里兰省、弗吉尼亚殖民地、卡罗来纳省(1712年分为北卡罗来纳与南卡罗来纳)以及格鲁吉亚省。这些地区以农业为主,与新英格兰和中部殖民地的城镇化与多元经济结构形成鲜明对比。南部殖民地的经济与社会模式奠基于大庄园制度、小农经济以及大量依赖奴隶的劳动体系。

在弗吉尼亚之后,南部第二个成立的英国殖民地是马里兰。马里兰于1632年由英王查理一世特许建立,最初旨在作为天主教徒的避难所。查理一世将切萨皮克湾北端约1200万英亩的土地授予其好友与政治盟友第二代巴尔的摩勋爵赛西尔·卡尔弗特。卡尔弗特期望借由该殖民地获取财富,同时为英格兰饱受新教压迫的天主教徒提供安身之所。在王室天主教倾向的庇护下,第一批由天主教徒与新教徒共同组成的移民团于1633年底离开英格兰,于1634年3月抵达马里兰。这里的中产阶层移民得以获得相对稳定的土地与机会,马里兰凭借烟草种植迅速繁荣,没有重蹈弗吉尼亚早期遭遇的艰难困境。

1670年,卡罗来纳省建立。卡罗来纳的建立为查理二世在东海岸巩固英国势力与偿还政治、财政债务的重要一环。他将该地赐予八位贵族,即卡罗来纳的领主(英语:Lord proprietor)(Lords Proprietor of Carolina)。他们仿效巴巴多斯殖民地的模式,在南部推动类似的农业发展。1670年,三艘来自巴巴多斯的船只抵达阿什利河(英语:Ashley River)口,建立查尔斯顿。此举公然挑战西班牙对该地的主权声索。与以烟草为经济主轴的弗吉尼亚不同,卡罗来纳拥有更为多元化的出口商品,如稻米、靛蓝与木材,查尔斯顿成为该地区的重要贸易港口。卡罗来纳在1712年正式分为北卡罗来纳与南卡罗来纳。北卡地区由于与弗吉尼亚接壤,早期便有不少移民入驻,并发展出相对独立的农业社会。而南卡则因沿海肥沃土地与优越港口而发展出大型种植园,成为稻米与靛蓝的重要出口地。

1732年,詹姆斯·奥格尔索普建立格鲁吉亚殖民地,作为西班牙佛罗里达的缓冲区及英国境内贫民与前囚犯的改革性安置地[33]。虽然初期强调社会实验与人道精神,但格鲁吉亚最终也步入南方典型的种植园经济轨道,并引进奴隶制度以支撑劳动力需求。整体上,南部殖民地的种植园经济活动对劳动力需求极大,使得该地区的奴隶人口比例远高于英属美洲其他地区,并在18世纪逐渐形成一个由庄园主阶级主导、奴隶制度迅速扩张的社会结构,为日后美国南方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上一篇: 怎么新建文本文档?Win11系统新建TXT文件的方法
下一篇: Q避孕药在哪里可以买到 →

相关推荐

皮肤镜诊断规范用语及硬件参数专家共识(2017)

皮肤镜诊断规范用语及硬件参数专家共识(2017)

皮肤镜应用日益普及,但皮肤镜诊断术语多由国外教材、文献引进,翻译的多样化有时会阻碍甚至误导读者正确应用皮肤镜技术。同时,皮肤镜

葡萄牙隔16年再进世界杯八强 上次进C罗还叫小小罗

葡萄牙隔16年再进世界杯八强 上次进C罗还叫小小罗

网易体育12月7日报道: 北京时间12月7日凌晨3:00,2022年世界杯最后一场1/8淘汰赛打响,欧洲劲旅葡萄牙对战瑞士。全场比赛结束,葡萄牙6-1击败

首无哪里多

首无哪里多

首无哪里多?在悬赏封印任务中,首无的线索是提头、信使,其中最多的地方是河童副本、雨女副本和天狗副本,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首无最多

公益活动app大全

公益活动app大全

志愿汇最新版下载推荐:更新:2025-04-04118.6M / 中文 / 5.6.7安卓版推荐理由:志愿汇app是一个志愿活动信息发布平台,通过志愿汇app可以找到属于

免费的CAD在哪里下载

免费的CAD在哪里下载

免费的CAD在哪里下载 免费的CAD在哪里下载?来系统之家官网,超多版本的CAD软件免费下载使用。CAD可以用于绘制,二维制图,和基本三维设计等

腾讯名字的由来(腾讯为什么叫腾讯)

腾讯名字的由来(腾讯为什么叫腾讯)

腾讯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成立于1998年,总部位于中国深圳。腾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创始人马化腾在上世纪90年代开发QQ即时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