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4 北齐高洋墓壁画,1989 年河北磁县湾漳村出土,河北博物院藏
《新唐书·舆服志》:“节,悬画木盘三,相去数寸,隅垂赤麻。”其形与北齐高洋墓壁画相近。
北宋时期,始有金节的记录。《宋史·仪卫志六》:“金节,隋制也。黑漆竿上施圆盘,周缀红丝拂八层,黄绣龙袋笼之。王公以下皆有节,制同金节。”圆盘大约是以铜铸造再鎏金制成。至明代尚有这类形制的节,《明会典》卷一四八载明大驾卤簿中有:“节十二对……贯铜钱十二……用贴金,其铜钱文‘天下太平’”,这种形制显然是从前代的旄节演变而来。
旄节在古代的文化功能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高等贵族出行的仪仗。据文献记载,历代大驾卤簿不尽相同,阵列多寡不一,名物也有出入。刘歆《西京杂记》载汉“大驾骑乘数”:“节十六,左八右八”;《晋书·舆服志》载晋大驾卤簿中有“幢、麾各一骑”;《新唐书·仪卫志》载唐大驾卤簿中,有幢、黄麾、绛麾、五色氅;《宋史·仪卫志》载宋大驾卤簿中除“金节十二”外,还有各种幢、麾、纛、氅。《宋史·仪卫志六》说:“幢制如节而五层,韬以袋,绣四神,随方色,朱漆柄”;纛:“盖旄头之遗象,制同旗,无文采”;“绛麾如幢,止三层,紫罗囊蒙之”;“氅,本缉鸟毛为之”。可知这些不同名号的仪仗都是从旄和旄节派生而来。
二是执行皇帝的命令、主持军务或出使异域时所执的信物。《史记·孝武本纪》:“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张释之冯唐列传》:“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酷吏列传》:“乃使光禄大夫范昆、诸辅都尉及故九卿张德等,衣绣衣,持节、虎符,发兵以兴击,斩首大部”;《汉书·苏武传》:“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新唐书·杨汝士传》:“开成初,由兵部侍郎为东川节度使。时嗣复镇西川,乃族昆弟,对拥旄节,世荣其门。”
三是区分官秩等级高低和权力大小的。汉代以后的文献和碑志类文物中,习见“使持节”“持节”“假节”“假节钺”等名号,不同的名号被赋予不同的权力。《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
宋代以后,旄节逐渐失去了权威的光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可以通过贿赂和不当途径取得旄节。《宋史·儒林三》:“勿使赂宦者而得旄节”;《宋史·外戚中》:“御史中丞韩绛奏,端懿无功,不当得旄节”,说明彼时旄节的使用和管理已经出现问题,致使旄节光环尽失,最后沦为仪仗摆设。